主播:儿童康复科·彭菊香
这是一位绝望母亲牵孤独症女儿求诊的故事,从最初的崩溃辞职到苦学干预。当孩子首次清晰喊出“泡泡”,泪水洗刷了所有艰辛。她奋力争取入园机会,虽遇挫折甚至失控,却在三年陪伴中蜕变:从执念“治愈”到学会接纳,用爱与坚韧赋予特殊生命尊严,并传递温暖给他人。
春节刚过,诊室门被轻轻推开,一位年轻母亲牵着孩子进来。她手里攥紧治疗卡,眼底是化不开的倦意;身旁小女孩目光游移,口中喃喃复诵“老虎、蝴蝶”,如一台迷途的复读机。奶奶随后快步上前:“彭老师!我们跑三四家康复机构,最后决心来这里。”那年轻母亲始终沉默,视线却如藤蔓,牢牢缠缚在孩子身上。
时光在个训课中慢慢流淌,我与可可妈妈渐渐熟识。一天课后,她独坐走廊长椅,眼圈微红。我轻声相邀:“来我办公室坐会儿?”她默默随我进来。
“孩子最近睡得好么?”
“还是折腾到两三点……”她声音低弱如絮。
“晚上熬着,白天又训练,真是辛苦你了。”
“自从确诊,我常睁眼到天亮,总问老天为何这样?”
“换谁都不愿信。”
“一岁体检时医生就怀疑了。我不信,拼命查资料,越查心越沉……最后挂了专家的号,只看了几分钟就确诊孤独症。那一刻,像被彻底判了死刑。”泪珠滚落,我递过纸巾:“难受归难受,至少知道了该朝哪里奔了。”
“是啊,后来我辞职带孩子康复,他爸留在广州工作。”
“没想过交给老人?”
“我从小是留守儿童。无论孩子怎样,我要陪他长大。”泪痕已干,她眼中却透出韧性的光。
在训练课堂上,可可妈妈总是默默坐在旁边,学习每一个干预方法。那日,我摇动泡泡瓶,一串晶莹气泡轻扬飘散,可可目光追逐着那些透明球体,伸手欲触。待气泡尽数破灭,他的目光又落定在我手中的瓶子上——终于,一句“泡泡”主动而清晰地脱口而出。那一刻,我们眼底都漾开欣喜的涟漪。待他第五次注视瓶身,我递给了妈妈。可可笨拙地离开座位,走到妈妈面前,再次小声说:“泡泡。”刹那间,母亲脸上泪水决堤而下——所有深夜的哭泣,所有漫长的等待,都因这微弱的词语而有了重量。
经过阶段性干预,可可的进步令人欣慰:主动呼唤亲人,能用简单语言表达需要。一日课后,可可妈妈走进办公室,眼中带着希冀:“孩子进步很大,我想送他去幼儿园。”
“可可目前还不具备融合能力。不妨先找几个固定玩伴?”
“试过,提着大袋零食去亲戚家,可几次之后人家就不乐意了……”她声音低下去,随即又抬起:“但我不会放弃!我考了育婴师证,找熟人的幼儿园,不要工资,只为能照顾他。”
“可可遇见你这样的妈妈,实在幸运。”后来,她发来视频:可可与同学一起跳舞、推小车,动作虽迟缓,却努力跟随。我听到她与其他家长说起幼儿园表演的情形,眉宇间神采飞扬。
然而康复之路并非坦途。某天,感统教室突然传来可可刺耳的尖叫和哭声。我赶出去,只见可可妈妈气急败坏地将孩子拉到走廊——孩子稚嫩的手臂上印着几道红痕,上唇渗着血丝。我接过可可,递上她心爱的玩具“帽帽”,轻轻安抚。待两人情绪稍定,我问:“平时那么用心,今天怎么了?”
“我知道不该打他……平时走平衡木好好的,今天偏不配合。做得好的事他反而不做,我就控制不住……”她声音颤抖。
“下次试试忽略他的哭闹?”她含泪点头,接过孩子轻声道:“宝宝,对不起,妈妈再也不打你了。”那声音浸满无法收回的痛悔。
梧桐叶黄了三次,可可在此训练已满三年。昔日攥着治疗卡、眼里盛满无措的母亲,如今已能从容应对情绪风暴。她甚至向新家长伸出援手,周末组织亲子郊游。山道上,几个特殊家庭彼此搀扶而行,笑声惊飞了满树麻雀。
某日课后,阳光筛过玻璃窗,可可坐在妈妈怀中玩拍手游戏,母子俩的影子融成一团暖融融的毛球。她忽然抬头,眼神澄澈如水:
“彭老师,我现在才明白——原来不是非要‘治好’她们。”
窗外天光静好,世界仿佛屏息。泡泡终会破灭,但母亲心中曾碎成千万片的冰河,在漫长跋涉后已融为春水。原来爱不必执拗于修复命运刻下的纹路,而在于俯身——温柔捧起每一片真实的碎片,让生命本身在掌心折射出尊严的光泽。
|
版权所有:常德市妇幼保健院 网站备案:湘ICP备20012149号-1
主办单位:常德市妇幼保健院 技术支持:常德市数据局(常德市行政审批服务局)
医院地址: 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1058号 联系我们:0736-7717360